第112章 由骇故生惧,由惧故生杀(1 / 2)

神道仙路 李仲道 2433 字 1天前

是震骇,也是惊惶。

仿佛心底的所有一己之私,都被眼前这小辈一语道破。

其实一语道破的也只是药酒的材料罢了,只是在石通看来,这酒的配方全是他一己所创,而非成方,特别是刚才这第二种,那五种材料,全都由一树而生,当年他也只是极偶然的灵光一闪而得创此方。

当年,原本他是想取青柳树的树心为材料来酿酒的。

青柳树在丽水城周边只是寻常草木,别处不说,仅那东湖四围,便有不下千余株的青柳树。

每年寒尽暖生,细枝抽出,那些千千万万条的细枝,有的拂风,有的拂水,有的拂衣,有的拂面,东湖偌大的名声,很受城中游人的青睐,青柳树可谓是功不可没。

只是,这青柳树在长过百年之后,却由树心位置开始慢慢枯萎,然后整棵树死掉。

少有青柳树能活过百年的。

是少有,不是没有。

那些少数能活过百年的青柳树,其中又有极少数,树心不但不枯萎,却反而愈见滋润。

而这部分中,又有极少数,或者说极个别的,滋润的树心中开始孕育出液体来,如是一个实心的树段中间慢慢空掉,然后被一种淡青色的水所代替。

青柳树不是药草,没什么功效,但那年逾百载的滋润的树心却是一味养气补气壮气的良药,但凡老人有咳、气喘乃至心悸、心慌等等,用之无不很快痊愈,而以之佐修行,更是能让人气定神闲。

树心中如有水液,那水液之功效,更远在树心之上。

当年石通本是取树心,却发现树心中有水液,大喜之余,然后更发现树心中却还有一种通体透明的虫子,汲喝那水液,以至于通体透明却中腹淡青。

这分明是日夜汲喝,以树液为食。

屑小安敢窃我灵液

石通转大喜为大怒,将那发现的三条虫子碎尸万段。

具体有没有万段不好说,反正是碎为齑粉。

但在此过程中,石通却又意外地发现,碎为齑粉的虫子,竟散发出一种淡淡的清香来,让他一闻之下,居然心生馋意。

莫非,这虫子日夜以药液为食,竟也变成了药虫

一番试验过后,果然如此

他更发现,这虫子不但同样益气壮气,更能提振气血,使其轻灵活跃,于全身上下流转更加自如,而这后者的功效却是树心树液都没有的

这虫子的功效和价值,分明是更在树心树液之上

要知天下间养气补气的药草有很多,但能提振气血而且又达到这般效果的,石通却是平生第一次仅见

石通重新转大怒为大喜,将那已经化为齑粉的虫子视为至宝。

受此启发,他又有了新的寻思。

既然树心中的虫子有此功效,那这树上还有没有什么别的虫子呢就算达不到同样的功效,差一点,甚至差一些,也同样是宝贝啊

新的探察由此而生。

过程断断续续地持续了几十年。

这几十年间,石通陆续地发现,有的青柳树树根底下会有一种灰褐色的“团子”,他起初以为会是青柳树的树根结出来的果子,然后发现不是,但也还是叫它“青根果”。

青根果果然有着药效,而且药效不凡,它竟能促进开窍

石通的右足心窍,打开的过程就受到它的帮助

虽然那帮助并不是很大,只起到一种些许辅助的作用,但也已经是非常惊人了

石通又发现,有些年过百载但又枯死掉的青柳树,如果没被人砍去当柴烧的话,过上几十又或百十年的,其树身的树皮上会附生出一种地衣一样的东西,灰白色的,他叫它白衣,因为出自青柳树,所以又加个前缀,叫“青白衣”。

青白衣和青根果一样,同样有着功效

而它的功效就是对于打开肺心窍,不管是主窍还是辅窍,都有奇效

当年,石通就是肺心窍久打不开,后来以这青白衣酿酒,喝着喝着,莫名其妙肺心窍就开了,又喝着喝着,肺部的很多辅窍也都开了八壹

要知道,除了肝窍之外,他五脏的其它三个主窍都还没有开呢

哪有主窍没开就先开辅窍的,这不合理这也不应该

不合理不应该的事却偏偏发生了,后知后觉的石通这才发现,那是青白衣的功效

他本以为它也只是补气而已

陆续又过了些年,石通还发现,一株三百余龄的青柳树的树梢上,有一种寄生草。

树上有寄生草木这并不奇怪,石通见得多了,他还知道有一种花,别的不干,就专门寄生在别的树上

但青柳树上有寄生草,他却还是第一次见

心中早有定见,在见到这青柳树寄生草的第一时间,石通就开始盘它。

这一盘,石通就极为狂喜地发现,这寄生草居然有引导气血透骨穿髓之效

透骨穿髓这是什么啊

这是开窍境后期的必经之路

天下第一宝草

在发现其功效的第一时间,石通就给了它这样一个评价。

可惜,可惜可惜这种寄生草太少了,后来他哪怕寻遍了周遭千万里方圆,不知见了多少株青柳树,竟再没见到有第二株青柳树上长着这种寄生草

所以石通一直都以为,那株青柳树上的寄生草是在一种极偶然的情况下诞生的,可能全天下都仅此一株

有一难二

好在那寄生草会源源不断地生长,不是取一次就没有的,虽然长得极慢。

再然后,又过了很多年,石通从一个模糊的想法,到一个完整的思路,再到一个可行的办法,最后,经多番实验,用青柳树心加树液、树心虫、青根果、青白皮,以及最后发现的寄生草,石通叫做透骨草,一共这五种主料,酿成了这“青罗酒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