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百二十章:内阁利弊(2 / 2)

王翱虽然没有收服那些阁臣,但是却有限度的能够统一他们的力量。

这么一来,内阁更多的干预朝廷大事,就不可避免了。

毕竟,在朝堂之上,除了手中的权柄之外,威望和号召力也是十分重要的。

王文身为天官,尚且对内阁如此轻视,更不要提其他的朝臣。

在他们看来,内阁只怕仍旧只是一个上传下达,和通政司没什么太大差别的衙门。

所以王翱需要一件大事来宣示内阁的实力,京察,就是他们选的磨刀石

朱祁钰轻轻叹了口气,定定的望着王文,片刻之后,方道。

“京察一事,朕帮不了你,无论是都察院,还是内阁,甚至是其他的什么人,都需要你自己来应对,你可明白”

作为天子,同样是有自己的无奈之处的。

这次京察,朱祁钰尽量给王文创造有利的条件,但是说到底,朝堂之争,还是需要看他自己的实力。

无论是都察院的陈镒,还是内阁的王翱,他们都是聪明人。

天子要的是京察的结果,但是天子绝不会干预京察的每一个环节,因为这么做,只会将朝堂之争,升级为君臣对立。

所以京察的过程如何,天子不能也不会去干涉,他只需要京察的结果符合他的心意。

而在此过程之中,如果需要有人为京察的结果而牺牲,天子也会毫不犹豫。

朝堂之争,从来都是不见刀光,却见血光。

败了的人,只能说是自己手段不够。

王文面色凝重,起身拜倒,开口道。

“陛下隆恩,臣当效死已报,请陛下放心,无论何人阻挠,此次京察,臣都必定竭尽全力,纵使脱下这层官袍,也必不叫宵小之辈再扰乱京师。”

朱祁钰点了点头,旋即,脸上又重新浮起一丝温和的笑意,开口道。

“先生能有此心,朕心甚慰,不过,先生也不必过于担心,想来内阁和都察院也不是不知分寸之辈,若他们做的太过分,朕也不会完全坐视不理。”

王文谢恩,起身重新坐下,不过脸上却罕见的显出一丝迟疑之色。

踌躇片刻,他还是道。

“陛下,臣有一言,不知当讲不当讲”

朱祁钰还是头一次见王文如此犹豫不决,摆了摆手,他开口道:“先生有话,但讲无妨。”

王文轻轻吐了口气,起身拱手道。

“臣斗胆妄言,陛下提拔内阁,是为内外调和,减轻政务压力,提高朝务处置的效率,但是内阁如今日渐坐大,恐将来有一日,会与六部争权。”

“若有一日,内阁凌驾于六部之上,恐能掌中书之权,陛下不可不慎啊”

朱祁钰有些沉默。

王文到底是久经宦海多年的人物,之前虽然对内阁有所轻视,但是在认清内阁的真实状况之后,立刻便察觉到了其中的风险。

有明一代,阁部之争一直是文臣集团内部斗争的主旋律。

内阁的作用,说好听的叫调和内外,但是实际上,就是皇权对于臣权的不断掠夺。

这其中的关系,十分复杂。

六部各有执掌,皆有事权,但是内阁是没有任何的事权的,它唯一拥有的票拟权,也是一种建议权,严格意义上讲,属于皇权的延伸。

票拟说白了就是给天子处理政务提供的一种方案,天子可以准也可以不准。

在此基础上,内阁对于皇权的依赖度非常高。

有了天子的信任,那么内阁就可以借助皇权的力量,掠夺六部的事权。

这其中受到威胁最严重的,就是吏部和兵部。

整个明代的阁部之争,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。

弘治以前,内阁主要依靠皇权制衡六部,这一阶段,内阁对皇权有严重的依赖性,他们掠夺部权的方式,主要是依靠皇权的力量。

具体来说,就是依靠圣宠,夺去吏部对于朝廷大员的举荐权。

这也是前段时间,陈循和高谷在做的事情。

因为和天子交往密切,内阁往往会私下里,向天子推举人才,如果天子认为合适,就会下旨给吏部,询问吏部的意见。

没有问题的话,就进入正式的铨选任命程序。

但是要知道,三品以上的大员,产生的方式一般有两个,其一是吏部主持廷推,其二是吏部拟定候选名单,天子直接圈准。

内阁的行为,实际上是越过了吏部,直接干涉了人事权,只不过,他们在做的事情,是打着天子的旗号而已。

到了弘治到嘉靖年间,内阁对部权的侵占,就更进一步。

中书舍人,翰林院,詹事府等和内廷关系比较密切的衙门的官员的铨选,吏部已经完全插不上话。

由于这些衙门都是清流华选,因此,拥有这些衙门保举权的内阁,在外朝的影响力也显著提高,仅仅靠自身的权威和六部分庭抗礼。

弘治初年,发生了一件大事,更是彻底将阁部之争激化。

当时有言官上本,弹劾两广总督行事不当,理应罢黜。

按照正常的流程,这件事情应该由吏部遣官员前往核查实情,然后决定是否罢黜。

但是,当时的阁臣刘吉却直接越过了吏部,手持天子中旨,直接将两广总督罢黜。

理论上掌握着官员考核权的吏部,从头到尾被排斥在外。

这件事情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,时任吏部尚书的王恕,更是上奏称“不得其职,拜疏乞去”。

到这个阶段,应该说,六部在和内阁的斗争当中,已经开始渐渐落了下风,身为六部之长的吏部尚书,竟然都被逼到上疏求去的地步。

在朝堂之上,内阁也渐渐被默认为地位高于六部,这个时候的内阁,已经不必再借天子之势来钳制六部。

在朝野上下的眼中,内阁之位尊于六部,已经是默认的事实。

到了隆万年间,张居正横空出世,内阁的权势更是达到了顶峰,原因就在于,张居正推行的考成法。

考成法的优劣暂且不言,但是它规定各衙门置考成簿,定期向内阁汇报,由内阁定期考核官员。

这就是直接夺去了吏部对于官员的考核权,张居正死后,虽然考成法一度被废,但是内阁已经握到手中的权力,却从不曾放开。

张居正之后,内阁已经彻底成为了朝野公认的百僚之首,六部再不能与之相争,部院长官路遇阁臣,则需避让。

其后,虽然稍有反复,但是总的大趋势却不变。

于是,空前强大的内阁,终于对皇权产生了威胁,以致于天子不得不重新扶持内宦,用以抗衡内阁。

这其中的曲折利弊,实非一两句话能够说得清楚的。

沉吟片刻,朱祁钰开口道。

“先生所言,朕心中有数,此事朕会慎加思虑,先生先退下吧。”

王文起身,拱了拱手,便退出了大殿。

朱祁钰的神色有些复杂。

王文说这些话,一部分是出于公心,担忧内阁坐大,另一部分,只怕也是希望能够借助自己的力量,打压内阁。

他的眼光很准

内阁,或者说至少是现在的内阁,最大的软肋就是圣宠。

想要侵夺六部的权柄,仅凭内阁那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,必须依靠皇权的力量。

事实上,内阁之所以能够不断坐大,最大的原因就是,天子在刻意扶持。

不论是为了更快的掌握朝廷,还是为了自己能够更轻松的玩乐。

总之,几代天子对于内阁的坐大,都是持鼓励态度的。

尤其是嘉靖到万历年间,基本不怎么召见六部大臣。

内阁成了天子的喉舌传声筒,和司礼监相互配合,某种意义上在代行皇权,焉能不坐大

朱祁钰自己知道内阁坐大的危害,所以他对于内阁,一直都谨慎中带着一丝防备,早朝经筵也都不曾废弛,内外交流十分顺畅。

但是后世之君,却难免会给内阁这样的机会。

朱祁钰现在能做的,也只是尽量延缓这样的过程。

阁臣转调六部就是第一步,如此一来,至少在品级上,阁臣是比不上七卿的。

前世,内阁的坐大,正是从六部长官转迁入阁开始的,这一世他反其道而行之,或许能有意料不到的效果。

另外,京察之后,五军都督府那边,也不能再继续拖延了。

还有就是,关于太子的教导,也需要加些新东西,不过这却是以后的事情了。

夕阳的余辉照耀在辉煌的紫禁城上,年轻的君王眉头微蹙,良久之后,长长的叹了口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