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百七十九章 占城稻(2 / 2)

耕耘贞观 倚夜听雨 2340 字 20天前

这就让北方百姓的收获开始大增,而北方人口却没跟上食物的暴增,就让百姓们对耕种占城稻这一种新形的农作物的积极性并不高。</p>

同时,小麦这种农作物能让老百姓腾出冬季与夏季两季的时间,到李泰建设的某些工厂或者道路上做徭役或者农民工,这让老百姓的整体收入高了不少。</p>

然后再换耕种占城稻,倒不是说这种只要好好照顾一年能够收获两拨的粮食不好。</p>

而是对百姓们来说,自己有这功夫,那花费半年的时间去好好打工去换取工钱不香吗!</p>

至少小麦加上农民工的模式,比收获两拨占城稻获得的收益要更高。</p>

所以在用脚投票的情况下,虽然这种能种植两季的粮食很香,但没到手的钱香啊!</p>

甚至如果不是李泰只出于,让农村百姓闲暇时间创造收入,通过农学社定期发布政务征召一部分的徭役,其他时百姓就算想工作也根本找不到门路。</p>

毕竟干活干得多了,这些百姓们也发现了徭役跟徭役也是不同的。</p>

比如农学社的徭役至少都是管饭的,有的时候还给钱,但官府方面的徭役都是免费的,而且还要自己搭饭进去。</p>

而他们想要找类似农学社发布的徭役来干活,但却也很难找到。</p>

毕竟工厂这种东西,基本上都在李泰的体系下。</p>

李泰发布出来的任务,也都先经过不断整合汇聚到自己手上,然后增加一两层,然后不断拆解下放到一个个的农学社让底层百姓工作。</p>

在这过程中,李泰不敢保证自己的每一分钱都能送到这些临时徭役的手上,但只要收上来的东西出了问题,那就会派人下去彻查。</p>

当然如果你能摆平任务,自己还能从中下手,甚至还能够安抚好当地的百姓,那就算是你的本事,李泰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。</p>

当然,在这过程中肯定要增加监督系统,以及以后专门针对他们的审查机制。</p>

不过这是以后的事,短时间内,李泰的这种体系比国家直接要你去服徭役要吸引人的多。</p>

李泰到底也不再纠结占城稻的推广,毕竟现在对粮食的需求还没有到必须要大规模种植占城稻的地步。</p>

这就好像是为什么杂交水稻,每年都是多少千斤,多少千斤的提升,但杂交水稻其实很少直接投放到了市场上。</p>

更多的只是每年培养一定数额的杂交水稻种子作为储备粮,还不是因为这东西能够吃饱饭,但味道不如平常吃的米饭口感好。</p>

真要到那种吃不起饭的时候,那就要靠这些储备起来的粮种救命了。</p>

当然,对李泰来说,占城稻没向北方推广的最主要原因,还是全球升温!</p>

在地球平均温度升高的大环境下,大唐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就算不如江南那边的湿热,但就生活环境来说,至少没把这稻种对水需求的最大优势给体现出来。</p>

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,李泰倒也没强行推行这种稻种,继续做储备就好了。</p>

毕竟全球升温归全球升温,最多也就是让适合耕种的降水线北移。</p>

所以,在幽州以北的土地才适合这种占城稻发挥。</p>

只不过现在大唐北方有高句丽在,所以不方便进行大规模的开发,尤其黑龙江的黑土地,李泰可是馋得很,到时候占城稻就能发挥出作用了。</p>

“所以啊,高句丽必须死啊,他不死,大唐怎么发展啊!”李泰心中默默的下了判断。</p>

毕竟在全球变暖的外在环境下,实际上黑龙江所在那块平原的潜力可以说是最惊人的。</p>

如果在全球开始重新降温前,黑龙江的土地还没从荒地变成真正成熟的田地。</p>

那想再开发黑龙江这块土地,就要等到工业化,或者等到下一个全球升温的时候了。</p>

所以,李泰看着高句丽格外碍眼。</p>

因为李泰十分清楚,松花江这块土地开垦出来,是真的有很大的可能延续大唐国运的。</p>

只要这片土地开垦出来,至少三百年时间单是这里产出的粮食就能供养整个大唐。</p>

因为这里土地平坦,地广人稀,对自己来说,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粮食工业化的地方。</p>

而大唐其他地方的土地,尤其是长江以南的土地,真别指望工业化。</p>

因为人均土地真不多,而且各种土地还是碎片化的,在这土地还是私有制的时代,想要进行工业化生产,那成本就太高了,与之相比,还不如对幽州那一片土地下重注!</p>

“不管怎么说,随着占城稻的掌握,开发东北那块土地的把握就又多了一分把握!”</p>

李泰深吸了一口气,“所以,高句丽的问题就必须要快一点解决掉了,真不知道百里玄奖跟高句丽谈得到底怎么样了,我可真恨不得马上就去找高句丽来战一场啊!”</p>

李泰看了占城稻,倒是不由摩拳擦掌。</p>

对李泰来说,想要开发西北那一片土地,必须要解决的就是高句丽。</p>

但李泰也清楚,想要打败高句丽容易,但想要打灭高句丽难。</p>

说实话,李泰也没太多把握一战而胜,只能说,还好大唐最强的武将李世民还在。</p>

由自己作后勤,由李世民作为统帅,哪怕面对巅峰的高句丽,还是有很大可能打下来的。</p>

李泰想到这里,倒在学府中继续转了转,看看其他的成果,只不过其他东西不像占城稻这样已经彻底成熟,尤其是那个研究肥料的还在探索中。</p>

对这种事情,李泰也没催促什么,科学研究停留个十几二十年也正常,尤其很多原本认为是错误的科研路线,过个几年有了合适的材料,说不定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。</p>

这方面自己真没办法,慢慢等着也就是了。</p>

李泰回到魏王府,很快阎婉倒送来一张房玄龄的名刺,说是房玄龄派人送来了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