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零零八章 慈善捐赠(1 / 2)

美梦时代 俊秀才 4260 字 2个月前

萧奇很喜欢程允妍,因为这个女孩子有着很少人拥有的善良、坚持和感恩。

他无法想象前世程允妍在吃下安眠药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,但前世那么悲惨的事情,萧奇不愿意看到第二次,所以他才是毫无私心的去帮了程允妍一把。

虽然在事实上来说,他这个世界首富为了这点小事大动干戈,颇有些不务正业的表现,但实际上萧奇自己却觉得值得。

人生并不仅仅只有金钱利益,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,值得自己去维护。

就像是萧奇为了贾雨玟的高考,重生以来第二次发火了一样,他同样觉得很值得。

楚腾飞已经是犯罪证据确凿,法院那边倾向于判无期,在监狱里面可能要呆一辈子了,以萧奇的能力,他应该也没有多少减刑的机会。

当然萧奇也不能做到去照顾好所有的弱者,可萧奇也是尽量做到去帮助更多的人。

仙女公司在2010年期间,除开了在玉书大灾难中的捐赠之外,还有接近500亿人民币的捐赠,用于全国各地贫困地区的学校、道路修建,用于乡村代课老师们的奖励发放,用于流动医院对于偏远地区的民众们的医治救助。

卞老大有句很经典的话,再多的数字,除以15亿,也是一个很小的数字;再小的问题,乘以15亿,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

萧奇的500亿人民币,看起来是很多很多,足以成为华国前十的富豪了,但用在这么多的方面,仍旧是显得很不够。

比如说学校,去年也仅仅是在西北修建了70所中小学……嗯,当然是自己出钱找人修建的,过程不接受任何的转包或者教育系统的指挥。

还有道路修建,大部分都还是在西南和秦岭、甘肃这一带,毕竟这里就是华国地理环境最为复杂的地方,也是最穷的区域,所以对这边的资助就要更多一些。

还有乡村代课老师们的奖励发放,180多万乡村老师们,每个月也仅仅是给了500元的补助,这让萧奇有些觉得不好意思,但这样却也花费了100亿人民币左右了。

这些还是最困难,坚持最久的老师们,还有不少于这个数量的村镇老师们,同样处于不怎么富裕的程度,就算再给他们每个月500的补助,那也得花100亿。

其实萧奇打算是让他们至少每个月有1000块的,可是连余珊珊都劝说他不能这么做。

即使每年400亿的支出,对萧奇来说是不值一提的小钱,但问题是,一个局外人居然每年都捐赠了400亿给乡村代课老师,那身为国家部门,身为一天到晚收高额的各种转校费、择校费、赞助费等等的教育部门,为什么不能多拿点钱出来给这些乡村代课老师呢?

这萧奇就是在打脸啊!

虽然萧奇不会害怕这些人,但毕竟这样明目张胆的和他们作对,对于这些代课老师本身,也没有什么好处。

更何况,这个问题的最终解决,还是要靠教育部门的努力,要他们逐步的扭转代课老师们的待遇,增加各种薪水福利升职等等激励条件,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。

否则因为萧奇的资助,而让他们觉得可以推迟解决这个问题,那还得等多久才能扭转这个局面?

要知道,代课老师们需要的,可不仅仅是金钱,还有社会的荣誉,以及全社会对他们的认可啊!

因此,基本上萧奇一年给代课老师们捐赠100-200亿人民币,就是一个极限了,再多就会有不小的弊病。

再来就是流动医院的做法。

华国的医学院众多,但是华国的好医生并不多,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大医院一天到晚被挤爆了。

为什么呢?

因为许多医学院毕业的年轻人,从医学院出来就跑去卖药了,他们都撑不起那么大的心理压力,等待不了那么长的时间才发财。

而且成为一个医生简单,成为一个好医生就不是那么的容易。

这需要不停的去钻研自己的技术,分析各种病例,努力的增加自己的实力。

如果一个医生从坐诊开始,就想着怎么给病人开高价药,想着怎么商量回扣的比例,想着下午下班之后,怎么和卖药的人一起去嗨森,喝得大醉之后,第二天又迷迷糊糊的去上班……这样的医生,能有成就吗?

谈这个问题有些跑题了,萧奇自然不会管这些人怎么样。

他要做的就是找到好的医生,自己跟医院商量好,花钱请他们集中一段时间去偏远的地区,治疗那些平常连山区都难得出去的病人们,给他们带去健康的希望。

这期间的所有费用,包括医生的工资奖金、包括医院的损失,包括药材器材的费用,都是仙女公司出。

其实,这样的流动医院,早在七八十年代就已经有了,那时候大城市的医生们,常常下到县里、乡里去医治病人。

到了一切向金钱看的年代,这样的事情就少了。

我们不能说谁是谁非的问题,可是靠着金钱的效力,恢复一些这样的好事儿,还是很有必要的。

不管什么中医、西医的争论。

萧奇中西医都请了好医生,去到云贵川、陕甘西新青地区等偏远山区和穷困地区,做流动医院的工作。

而且萧奇还让他们带着一群医学院的学生们,也给这些学生们补助和奖励,让他们一方面做助手,另一方面也能在实践中学到一些知识。

至于他们最后能有多少人还留在医疗行业里面工作,那就不是萧奇能勉强的了。

少年倒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,能多培养一些大医精诚之心,多让他们有一些责任感,哪怕少走10的人去卖药,也是一种功劳。

以前在古代的时候,无论是扁鹊、华佗,还是张仲景、孙思邈,或者是钱乙、叶天士等等名医,他们从来都没有说坐在一个地方行医的,至少是年轻的时候都不是。

他们都会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,见识各地的草药,和各地的医生交流讨论病症,学习各种知识……这样累计了十年、二十年、三十年,才会有着丰富的实际医治经验,从而成为名医。